主页 > 社会 > 正文

​彼得一世如何进行教会改革?

2025-04-14 10:40 来源:图痕网 点击:

彼得一世如何进行教会改革?

彼得一世,是一位非常棒的君主。他将俄国由一个落后的国家走向一个欧洲强国。在他在位期间,进行全方位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宗教改革。

在彼得一世继位之前,俄国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不要说和英、法国相比较。就是和瑞典、丹麦这些国家相比较也大大不如。

于是,彼得一世刚刚继位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包括军事方面、政治方面、教育方面以及宗教方面。

当时沙皇俄国实行的是牧首制度。沙皇俄国的宗教最高权力属于牧首。彼得一世改变了这一制度,他将这个人交给皇帝。

从此以后牧首失去在自己领域作威作福的能力。沙皇俄国就像西欧的中世纪一样,教皇霸占大量土地,阻碍知识传播。当时俄国大部分的人不识字。识字的人也基本只会读《圣经》。

所以,其实当时的教会改革和教育文化的改革是连在一起的。由于牧首坚决反对支持的传播,如果不限制牧首的权力,那么教育文化改革就无从谈起。

1700年,俄罗斯牧首阿德里安去世,皇帝阻止新牧首的选举,而是直接指定人选来统领教会,这意味着教会的选举告一段落。

彼得一世设立宗教事务委员会专门管理宗教事务。从此以后宗教事务的最终解释权归彼得一世。彼得一世知道当时的俄国已经落后西方太多,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内耗当中。

对于彼得一世来说他所在意的,只是是否能将俄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其他的他都不在意,所以他必须要先收权,免得遇到阻碍。

彼得一世清楚,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当时在中世纪王权和教权的争夺已经让欧洲走过太多的弯路。所以他必须雷厉风行地收权,否则就会导致事情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彼得一世规定,教会不得插手任何世俗事物。并且在颁布宗教规程从此以后,宗教事务都有系统的规定

在一开始,沙皇和教会之间还是合作非常好。彼得一世管行政和军事,牧首管宗教,可惜到了后来由于牧首蛮横的阻止知识传播,阻止工业发展,这导致俄国沙皇意识到教皇的权利必须限制。

在中国,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只不过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完全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根本不敢对君权指手画脚,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听从皇帝。

有时我们会陷入一种纠结的状态,君权太强不好,君权太弱也不好。彼得一世改革就是让教会交权,待在他应该待的地方。不要对世俗事物指手画脚。

在彼得一世看来,教会都应当是退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这种状态。如果教会对世俗事务参与过多,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决定世俗事务。那么他们就不仅仅是教会,反倒是全在郡主头上的一把利剑。

彼得一世不允许状况出现。在他看来任何试图分权的行为都是对改革的威胁。因为任何推动改革的人甚至包括君主自己都有可能谁是遭遇失败和反噬。

所以彼得一世必须要把所有的权力都放到自己手里,这样才能够推行改革。牧首制度中的牧首很明显是会和皇帝分权。彼得一世不想让这样的人存在

在彼得一世进行教会改革之后,教会的职能发生变化,以前他们要为牧首更多的利益。现在情况变了,他们需要为皇帝争夺更多利益。甚至可能和官吏有一样的责任。

于是,俄罗斯民众不再拥有纯洁的信仰,他们不再信仰东正教。不再相信他们背后的上帝。他们唯一的信仰就是彼得大帝自己。

君权的绝对隆显背后就是其他权力的衰弱。在彼得大帝看来,任何和他分权的人都是他的敌人,在彼得他的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和自己的兄长一起分享沙皇头衔。

有这样一段经历,让彼得大帝更加明白,如果自己没有权力,那么注定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推进改革。牧首就成为沙皇第一个下手对象。

由于皇帝垄断教会掌权者的任免。即便是教会实权人物也不敢得罪皇帝。甚至不得不违心赞同皇帝提议。最一切都让皇帝拥有了从军事到政治再到思想的绝对权威。

在拥有权威之后,彼得一世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只不过长期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劳动人民可能对于这场改革有一点晕头转向。

他们在很长的时间内都被灌输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上帝是绝对不能冒犯,牧首沙皇俄国的宗教首领是上帝在人间的使者。

这样的说法让牧首本人拥有崇高的威望,这样一个人突然就被彼得一世拿下神坛。俄罗斯民众多少有一些不适应。

在此之前,俄罗斯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牧首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就如同天使一般。

现在他们突然发现学习并不是这样。作为牧首的她们,其实也不得不听从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会害怕,也会妥协。

有信仰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无坚不摧。如今精神信仰突然崩塌。这对于俄罗斯底层人民来说,冲击巨大。

他们也觉得,彼得一世和以前的沙皇都不一样。他非常强硬。不会因为别人的反对改变自己的态度。

彼得一世的这场改革,其实和我国清王朝晚期的几场改革有很大相似之处。唯一的不同在于,清晚期的那几场改革并不是全方位的,而是一场跟着一场。

清王朝晚期,也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君主权力都很弱。真正掌权的人,是慈禧太后。君主连自己的安危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其他。

再加上,彼得一世出现的时代对标中国历史大概是在清朝初期主要那个时候,封建制度还有一定的空间,不至于被评价为落后的制度。

到清朝晚期,一切不一样。如果不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改革无法继续下去。

受制于封建君主本身的立场,清朝皇帝不可能自己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那基本上是在异想天开。

彼得大帝在改革之前,经历过很多事情。改革时,他有旁人都不曾有的决心。

在中国,讲究“千金之子 坐不垂堂”。“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一旦你投胎进入皇室,那么就会和普通民众的生活彻底隔离开来。

彼得一世没有这种顾虑,他甚至还亲自去体验普通人的生活。这也让他的改革遇到的阻力更小。

其实,中国皇帝进行很多次改革,有些措施确实很不接地气。中国皇帝进行这么多次改革,唯一一个没有失控的就是思想领域。儒家思想一直都是占统治地位。

俄国宗教改革将思想否决权掌握自己手里这样的话,沙皇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思想领域都有绝对控制权。

作为一个皇帝彼得一世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任务,不过有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你不能指望每一个皇帝都像彼得一世一样出色。

一旦皇帝不靠谱,底下的臣民就会很伤心。这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个局限性。其他制度都没有终身制。如果不好可以换。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君主不行。